查看原文
其他

肾经(穴位)---复溜穴

古煴之道 2020-09-18

复溜穴(fù liū xue)

别名:伏白穴,昌阳穴


一、复溜穴的准确位置图



二、图解复溜穴位的位置


复溜穴属于足少阴肾经穴位图,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,太溪穴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
   

   
【取穴方法】

坐位或仰卧位,由内踝尖向上量约2横指(即2寸),交信穴后0.5寸的凹陷处,
按压有酸胀感。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r0154s20swi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【穴位解剖】

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趾长屈肌、胫骨后肌。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。
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。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,经其尖进入 股管。在该管的下端,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,离开该管;
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,穿深筋膜,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,
至小腿下三分处,
分为二支: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;
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,下降至足的内侧缘。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。
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。



三、穴名解说


复溜穴,经穴名。出《灵枢。本输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经(金)穴。别名:昌阳、伏白、外命。

1、“复溜穴”。“复”,再也。“溜”,悄悄地散失也。
复溜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。
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输来的寒湿水气,上行至本穴后因其此再次吸收天部之热而蒸升,
气血的散失如溜走一般,故名“复溜穴”。

2、“伏白”。“伏”,隐藏、埋伏也。“白”,肺性之气也。
伏白名意指本穴吸热溜散的水气隐伏着肺金之气的凉湿之性。
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,
在本穴吸热后温度上升而变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,故名“伏白”。

3、“昌阳”。“昌”,昌盛繁荣也。“阳”,阳气也。
昌阳名意指肾经阳气至本穴后才变为昌盛繁荣之状。
本穴物质为照海穴传来的寒湿水气,在本穴吸热后变为了天部的阳气,
肾经阳气在此变得繁荣昌盛,故名“昌阳”。


4、“肾经经穴”。经,经过也,动而不居也。
本穴物质为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,经过本穴动而不居,故为肾经经穴。

5、本穴属金。属金,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
本穴物质为肾经的天部阳气,性温热,与肺金之气同性,故其属金。

【穴位含义】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再次吸热蒸发上行。

【气血特征】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,性温热,与肺金之气同性。

【运行规律】散热后循肾经横传于交信穴。

【功能作用】补肾益气。


四、按摩复溜穴位的作用与好处


缓解治疗肾炎、腹胀、肠鸣、水肿、泄泻、盗汗、自汗、脚气、腿肿、尿道炎、尿路感染、更年期综合征、精力衰退等

【作用功效】补肾益阴,温阳利水。

【复溜穴位配伍】复溜穴配中极穴、阴谷穴缓解治疗癃闭;复溜穴配后溪穴、
阴郄穴缓解治疗盗汗不止。

【临床应用】现代医学常用于医治消化系统疾病,如痢疾、泄泻、便秘;
五官科疾病,如耳鸣、耳聋、青盲、暴盲、近视眼;
泌尿生殖系统疾病,如尿路感染、肾炎、睾丸炎、遗精;
其他,如脑炎、功用性子宫出血、脊髓炎、腹膜炎、痔疮出血、糖尿病、
软腭麻木、腰部肌肉损害等。


五、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


【治法原则】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或多灸,热则泻针出气。

【日常保健】座位屈膝,以拇指指腹点揉复溜穴。
点揉的力度要均匀、柔和、浸透,使力气深达深层部分安排,以有酸痛感为佳。
迟早各一次,每次点揉3-5分钟,两边复溜穴替换点揉。

【按摩疗法】用拇指按揉复溜穴100-200次,治疗腿肿。

【艾灸疗法】用艾条温和灸复溜穴5-20分钟,可以缓解水肿、腹胀、盗汗。

【拔罐疗法】用气罐留罐5-10分钟,隔天一次,可以改善腹胀、水肿。

【刮痧疗法】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复溜穴,力度微重,出痧为度,
治疗腹泻、淋症。
【针灸疗法】直刺0.8-1寸,局部酸胀,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。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